5方面20項任務推動“大零號灣”高質量創新發展
閔行區新聞辦介紹,“大零號灣”科技創新策源功能區是上海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科技創新中心的重要承載區,是閔行推動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和高端產業創新發展的核心功能區。近日,《******閔行區委關於深入學習貫徹十二屆市委三次全會精神 推動“大零號灣”科技創新策源功能區高質量創新發展的實施意見》(以下簡稱《實施意見》)正式發布,明確
《實施意見》指出,到2025年,“大零號灣”科技創新策源功能區的科技創新策源功能進一步增強,成果轉化效能顯著提升,高端產業引領功能持續強化,科創生態體系不斷完善,形成一批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原創性成果,突破一批面向未來產業重點領域的關鍵核心技術,實現一批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孵化一批具有高成長性的科技企業,形成一批高能級產業集群,培育一批多學科交叉融合的創新創業人才,“大零號灣”科技創新策源功能區的發展體系基本形成,成效初步顯現。
建設基礎研究新高地。設立“大零號灣”區校合作專項資金,開展具有前瞻性、原創性、顛覆性、引領性的重大科研項目研究。推進“轉化醫學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及“超限制造”等重大科研基礎設施建設,積極爭取國家和上海市重大基礎科學設施的規劃布局。鼓勵有能力的企業積極承擔國家級、省部級科技計劃,開展前瞻性基礎研究和創新性應用研究。
探索研發機構新范式。鼓勵高校、科研院所、重點企業打造國家級、省部級重點實驗室和新型研發機構,建設企業技術創新中心等高水平研發機構。推動上海交通大學醫療機器人研究院開展手術機器人、康復與輔助機器人等關鍵技術研發﹔上海人工智能研究院推進與華為合作的昇思人工智能框架創新中心建設﹔上海航天技術研究院推進上海航天微系統創新中心建設﹔上海前瞻創新研究院開展DNA存儲、仿生磁感等前瞻技術研究。
推動技術攻關新突破。支持高校、科研院所、企業承擔國家級、省部級關鍵核心技術攻關任務。設立“大零號灣”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榜單,支持區內企業與高校、科研機構合作,開展跨行業、跨領域、跨地域協同攻關,對榜單項目試點“裡程碑”式管理。
建立協同開放新機制。聯合高校、科研院所、重點企業,加強產學研合作和協同創新,開展前沿醫學科技創新和成果轉化。建立重點產業協同發展機制,推動高校優勢學科支撐產業關鍵技術突破。支持上海交通大學、華東師范大學重點院系與區域重點園區聯動發展。加強創新資源互聯互通和開放共享。
深化成果轉化體制機制改革。支持高校、科研院所深化職務科技成果權屬改革、市場化技術轉移機構培育等任務,推進重大科技成果轉化落地。區校合作建立成果轉化項目跟蹤服務機制,對通過高校合規化的項目,提前對接、跟蹤服務,暢通成果轉化和師生創業通道。
構建全鏈條高質量孵化體系。建設一批產業領域聚焦、專業能力凸顯、示范效應明顯的高質量孵化器。引導基礎較好、特色鮮明的孵化器對標升級。布局建設概念驗証中心、中試熟化平台等公共服務平台。聚焦未來能源和智能機器人,開展“未來產業科技園”試點。
強化全過程高水平金融供給。建設“大零號灣”金融港,推動金融服務機構集中入駐。設立“大零號灣”創投基金,加快形成300億以上規模“大零號灣”基金聯盟。推動S基金發展,推動科創投資循環接續。加強科技信貸支持,拓寬科技型小微企業融資渠道。
打造全要素高集成科創生態。打造全球技術供需對接平台,引導和鼓勵跨境技術交易轉化落地。設立“大零號灣”金牌技術經理人榜單。提升“大零號灣”科創大廈“一門式”綜合服務功能。加大青年創新創業支持力度,加強與高校創業學院的合作,引導賽事優秀項目落地。
搶佔未來產業發展賽道。積極建設上海(大零號灣)未來產業先導區,推進通用AI、量子科技、新型能源、新型儲能以及空天資源利用等細分產業領域。鼓勵龍頭企業、領軍企業打造未來產業創新中心。加速推進上海交通大學溥淵未來技術學院、寧德時代未來能源研究院等建設,推動未來產業新賽道底層技術率先突破。
構建戰略新興產業集群。打造生物醫藥產業集群,重點推進基因與細胞治療、智能醫療機器人、低碳綠色合成、合成生物學等前沿細分賽道的技術研發和轉化應用。培育人工智能產業集群,聚焦AI算力生態、科學智能、大模型、人形機器人及仿真機器人等重點領域,加速發展“四智”產業。布局新能源產業集群,推進新能源汽車產業基礎能力提升。
鞏固提升重點優勢產業。引導企業加快機器人應用、設備聯網和綠色化改造。打造“國之重器”,加快高端裝備軍民兩用技術雙向轉化和成果應用。推動中航機載“三中心一總部”、中國航空無線電電子研究所等重大項目加快建設。支持上海船用柴油機研究所浦江科研產業基地建設。
構建區域聯動產業格局。布局“大零號灣”產業發展拓展區。率先在“大零號灣”區域探索推進“工業上樓”新模式。紫竹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聚焦集成電路與軟件、新能源、數字內容等產業,加快閔行經濟技術開發區智能制造產業基地建設,加快臨港創“芯”之城市級集成電路特色產業園區建設,推進莘庄工業區加快從“傳統制造”向“未來領域”拓展。
培育國際國內一流企業。營造一流營商環境,精准實施惠企政策。鼓勵企業與高校、科研院所開展基礎研究和科技項目對接,培育一批具有全球資源配置功能的企業。發布“大零號灣”科技新銳企業排行榜。推動大企業積極開放供應鏈資源,促進大中小微企業融通創新。
創新人才發展體制機制。率先推進將外國人工作許可証和工作類居留許可整合為外國人工作居留許可。設立“大零號灣”人才引進專項資金,實施全球引才三年行動計劃。加快引進擁有自主知識產權、引領產業發展的海內外高層次人才。鼓勵科研人員在“大零號灣”區域開展科技成果轉化。
集聚科技領軍高端人才。建立春申金字塔“大零號灣”高校優秀人才培育制度,聯合培養具有原創性、引領性、顛覆性技術創新能力的戰略科學家。選拔和培養科技領軍人才及創新團隊。支持優秀青年人才在“大零號灣”區域創新創業。推出“首席技術官‘大零號灣’專項培養計劃”,培育符合“大零號灣”區域產業發展需求的卓越工程師。
提升創新創業平台能級。做強上海市海聚英才創新創業示范基地,優化海內外人才創新創業支持體系。發揮留學人員創業園作用,吸引歸國留學人員在“大零號灣”區域創新創業。打造集國情研修、培訓提能、創業指導等功能於一體的人才協同創新平台。鼓勵高校、社會組織、區內科創載體和重點企業合作共建人才孵化器。
營造近悅遠來人才生態。打造“大零號灣”國際人才會客廳,加快建設海內外高層次人才“一站式”綜合服務平台。建立院士、海外高層次人才等重點人才分層分類聯系服務機制。深化人才服務全周期管理,打造“人才驛站”,提供零距離公共服務。利用華東師范大學等基礎教育資源,打造高水平教育體系,滿足高端引進人才的子女教育需求。
構建豐富多元科創空間。推動滄源路、劍川路科創孵化發展軸載體空間建設。到2025年基本建成大零號灣科創成果轉化中心、大零號灣國際智能醫療創新中心、寧德時代未來能源研究院、上海航天創新創意園區、佳通夏日創園、宏潤上海科創中心、國盛閔行健康智谷等區域載體空間。
打造活力友好科創社區。啟動區域內市屬國企老工業基地城市更新,打造滬閔路沿線本土企業研發總部集聚帶。實現常青片區整體轉型開發,推動高校科技成果轉化基地和中試基地集群發展。加快推動江川濱江華誼染化廠、電氣軸承廠等地塊轉型、收儲,高起點打造創新產業、科創休閑、文化創新“三創”融合的活力濱水社區。
建設宜居宜業科創新城。聚焦上海交通大學、華東師范大學周邊區域,提升劍川路、滄源路沿線、橫涇港沿岸重點道路、沿線園區綜合環境,打造“科創韻、時尚風、開放、共享”的科創濱水岸線。實施劍川路(滬閔路-淡水河)、滄源路(劍川路-東川路)大修工程。推進開放式科創街區的高標准一體化養護,打造以人為本、宜居宜業的美麗街區。
新台風“卡努”預計8月2日在浙江沿海登…
市委常委會會議傳達學習習近平總書記重要…
台風“卡努”突然調頭拐彎,上海本周風雨…
市委常委會會議傳達學習習近平總書記重要…
上海發布今年首個台風藍色預警,明天中午…
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范區打造高質…
“中歐班列-上海號”:錨定高貨值產品 …
全國安全生產電視電話會議召開,寶山設分…
美好社區 先鋒行動︱有事沒事“樓下坐坐…
美好社區 先鋒行動 洋房弄堂,變身…
人民日報社概況關於人民網報社招聘招聘英才廣告服務合作加盟供稿服務數據服務網站聲明網站律師信息保護聯系我們
人民日報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舉報郵箱:
人民網服務郵箱: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舉報郵箱:rmw
人 民 網 股 份 有 限 公 司 版 權 所 有 ,未 經 書 面 授 權 禁 止 使 用

公司注册/产业招商/厂房土地租售:400 0123 021
或微信/手机:13391219793
请说明您的需求、用途、税收、公司、联系人、手机号,以便快速帮您对接资源。
长按/扫一扫加葛毅明的微信号
版权声明:本文由注册公司招商引税奖励平台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部份内容收集于网络,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400-0123-021 或 133912197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