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移支付不可否认上海做出了重要贡献上海人不必太敏感
一、上海作为财政净贡献者的特殊地位
1. 高额财政上缴与低转移支付接收的反差
上海是全国财政净贡献蕞大的地区之一。2021年数据显示,上海上缴中央的税收远超其获得的转移支付,例如2022年上海上缴中央的财政支出仅约223.7亿元,但其通过证券交易税、关税等全国性税源贡献的税收规模庞大。这种“贡献多、返还少”的现状,容易引发本地居民对资源分配公平性的质疑。
2. 税收来源的全国性与地方负担的感知错位
上海上缴的财政中,部分税收(如证券交易税、央企总部税收)本质上是全国经济活动的结果,但缴纳地点集中在上海,导致上海人误认为这些资金“属于本地”。例如,沪市证券交易税费由全国投资者承担,但统计上被归入上海,加剧了“上海人养全国”的误解。
二、地方经济压力与财政依赖的矛盾
2023年上海税收同比下降12%,土地财政萎缩,地方财政紧张,而部分依赖转移支付的省份仍面临财政缺口。这种背景下,上海人对继续承担高额上缴任务产生抵触情绪,认为本地发展需求被忽视。
中西部省份获得的转移支付总额远超经济强省(如四川、河南年转移支付超5000亿元),而上海等地的转移支付不足2000亿元。部分网民将转移支付简单理解为“上海养活穷省”,甚至出现“上海衰退论”等极端言论,激化了地域对立。
1. 转移支付制度的误解与简化叙事
转移支付本质是中央财政的二次分配,资金主要来自中央自有收入(如关税、消费税),而非直接“掏走”地方财政。但公众讨论中常将地方上缴与转移支付混为一谈,例如误将共享税中归属中央的部分视为地方“上供”,加剧了矛盾。
2. 公共服务均等化与地方利益的冲突
转移支付的目标是平衡地区间基本公共服务(如教育、医疗),公式计算中考虑人口、地理成本等因素。然而,上海等发达地区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已较完善,部分居民认为本地财政应优先用于提升自身福利,而非支援其他地区。
上海长期作为经济中心,承担了改革开放初期“输血”全国的任务。但随着经济转型压力增大(如制造业外迁、新兴产业竞争),本地居民对持续高负担的容忍度降低。
2. 区域互助与国家战略的宏观视角
转移支付不仅是财政工具,也是维护国家统一、协调区域发展的机制。例如,东北的粮食、能源输出为全国经济提供基础保障,而东部地区的发展依赖中西部劳动力。这种互依性在公共讨论中常被忽视,导致争议片面化。
争议的本质是财政贡献与资源分配的区域博弈,叠加公众对制度复杂性的认知偏差。解决路径包括:
1. 增强制度透明度:明确中央与地方财政权责,普及转移支付的计算逻辑。
2. 推动区域经济转型:减少依赖转移支付的地区需培育内生动力,如东北振兴与中西部产业升级。
3. 平衡效率与公平:在保障发达地区活力的同时,通过横向补偿机制(如粮食产销区利益补偿)缓解对立。
上海的反应既是地方利益的自然表达,也反映了全国一盘棋格局下的深层张力。理解这种矛盾需跳出地域视角,回归国家治理的整体逻辑。
上海已不是转移支付蕞大贡献者了,看下北京净上缴中央税收是多少吧,北京才是转移支付蕞大贡献者
深交所出了多少?不是说深强沪弱?支付时不吱声了,唉
做低风险投资的实践者、传播者、推动者。 做低风险投资者,吃得好睡得着。

公司注册/产业招商/厂房土地租售:400 0123 021
或微信/手机:13391219793
请说明您的需求、用途、税收、公司、联系人、手机号,以便快速帮您对接资源。
长按/扫一扫加葛毅明的微信号
版权声明:本文由注册公司招商引税奖励平台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部份内容收集于网络,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400-0123-021 或 13391219793